山野不留痕 · 垃圾不留山

山野不留痕 · 垃圾不留山
最後更新日期
23/12/2017
8/3/2024
分類
專題報導

漁護署自2015年起開始推行「自己垃圾自己帶走」教育,鼓勵市民養成將自己垃圾帶離郊野公園的習慣。直到上星期五(15/12)開始,除了部分露營地點和燒烤場外,郊野公園內全數垃圾桶已被移除。移除垃圾桶的成效有待觀察,但小編認為仍有三點值得注意。 

第一,漁護署此項措施固然出發點是好的,然而「移除全部垃圾桶」不一定等同於「原先扔在垃圾桶內的垃圾全部被遊人帶走」。這項措施行之有效的前提是,登山人士要理解「山野不留痕」的真正意義,由衷地願意保護環境,否則移除垃圾桶的舉動其實變相就鼓勵了把垃圾隨手扔。沒有了收集點,而垃圾周地滿佈,反而增添了漁護署職員清潔的成本,得不償失。因此, V'air Hong Kong 低碳本地遊 認為政府要雙管齊下,除了移除垃圾桶外,同時亦再加大力度進行公眾教育,讓登山人士,尤其是一窩峰湊熱鬧的朋友,去登高遠足時,也要愛護環境,不要低估自己帶來的潛在污染!Up相上IG,你都唔想影到垃圾就在你腳邊吧?你都唔想膠樽同紙包飲品攝你鏡吧?  

第二,小編在城門郊野公園目擊「美猴王反轉垃圾桶」,發現垃圾桶非常容易成為馬騮的遊樂園。馬騮使出一招「九陰白骨爪」,再來一招「空手奪白刃」,就將垃圾桶裏的垃圾抓到散落一地。所以,為了杜絕馬騮摷垃圾,小編贊同移除儲有大量垃圾的垃圾桶。馬騮「搵食艱難」,漸漸就不會再逗留在垃圾桶附近等人餵或者自行搵食果腹。馬騮具侵略性,強搶食物、攔路截劫之事司空見慣。因此,小編在此呼籲各位登山人士,切勿餵飼馬騮,讓牠們「得個吉」。長遠來說,這樣能減少牠們在登山路上「搵食」的機會,減少馬騮與人的接觸,避免不必要的馬騮滋擾。 

第三,小編很感謝一些傳媒朋友幫手寫報道,講述清潔工人行上山揹垃圾到山下的辛勞,但發現甚少報道提及設立垃圾桶也不能杜絕垃圾四圍飛的污染問題,而移除了垃圾桶也不一定有助於減少垃圾。前提是要靠遊人自律,那麼無論設立還是移除垃圾桶,才不會出現遍地垃圾的後果。沒有自律或者公德心,僅僅幾個人就可以把整條山路撒滿垃圾。更重要一點很少人討論的,人為垃圾留在自然,把不屬於地方A的東西丟低在地方A,其實會破壞生態平衡。例如野牛吃了垃圾會不舒服,荒山野嶺哪有醫生看?病了怎麼辦?馬騮在垃圾桶「食過番尋味」,就失去了野外求生覓食的能力,而依賴於人類的餵飼,守株待兔,以至對人類直接進行搶掠。倘若如此,郊野公園的野生生態就會失衡,嚴重受到人類活動的干擾,變相就是牴觸了設立郊野公園的其中一項原意——「保護郊野公園及特別地區內的花草樹木及野生生物」。因此,小編很希望各位登山人士、自然愛好者,在討論垃圾桶的存廢之時,除了欣賞清潔員工的付出外,也不忘多理解垃圾堆積與生態失衡的關係。畢竟,垃圾問題不只是人的問題,更是動物生存面臨的挑戰。多點換位從大自然的角度出發思考問題,其實也是環境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