電子道路收費 專題研習

減少路面私家車的數量正是一例

電子道路收費 專題研習
最後更新日期
15/9/2022
8/3/2024
分類
賞城文誌

為了改善路邊空氣污染問題,有人提出推行電子道路收費改善交通擠塞問題。然而,電子道路收費從1980年提出至今,一直從未試行或實行。在這四十年間,政府不斷縮小試行的範圍,又提出先行先導計劃,再正式實行,但依舊仍未落實推行,到底實行電子道路收費計劃的目的為何?而計劃又面對著什麼的挑戰,以致於政府遲遲未能施行政策?

上文提到,電子道路收費計畫能有效針對交通擠塞問題——減少路面私家車的數量正是一例。

儘管香港的公共運輸服務周全而有效率,私家車輛數量仍然大幅增長。根據路政處的數據顯示,過往二十年間 , 私家車輛數目按年平均增長高於 3 % , 同期的人口及住戶年均增長則只有約 0 . 8 %及 1 . 7 % 。私家車大幅增長,除了意味在繁忙時段的車輛流量會大幅上升,塞車問題會更加嚴重外,更加代表著停車的位置需求大幅上升,由於停車場的數量供不應求,大量的私家車將會停泊路面,導致行車空間縮小,從而引發更嚴重的塞車問題。 特別在市區路 段 ,行車速度只會變得更慢,空氣污染物排放的問題將更為嚴重。

電子道路收費下,每次車輛駛經指定範圍均須繳費,以經濟誘因有效減少該路段的交通流量,鼓勵駕駛者在收費區外泊車再步行進入收費區此外,增加收費導致指定路面停泊的成本大幅增加,同樣能夠改善長期違泊問題。以新加坡為例,新加坡政府於1998年實施電子道路收費計劃。在計劃實施首年後,早上繁忙時間進入收費區內的交通流量減少了16%,而相應的平均車速則提高了26%。時至今日,倫敦、斯德哥爾摩和哥登堡等城市已順利推行電子道路收費或類似計劃。假如電子道路收費可以讓私家車在繁忙時間改道而行,香港繁忙地區交通擠塞的問題應可有明顯的改善。

電子道路收費構思曾遇到不少質疑,例如在政策構思初期,不少人擔心電子收費會發送駕駛者身份、行車紀錄等敏感資料予政府及服務供應商,以致於計劃一直遲遲未能落實。然而在現今,該問題理應能順利解決,參考新加坡電子道路收費的例子,該國的收費紀錄由「車載單元(IU)」讀取,駕駛者只需要具備付款用的儲值卡,在駕駛經過收費點後便會自動收取費用,車輛面積愈大收費就愈高,而非像香港的ERP系統「快易通」系統般,車主需先開設預繳戶口,經過感應器後扣除費用,因此只要香港政府改革目前的ERP系統,不通過個人開戶以及索取個人資料形式直接扣費,理應便能解決私隱問題,甚至能做到不停車收費,增加杜絕塞車的成效。

當然,私隱問題只是審視成效的其中一環,經過一連串的公眾諮詢和可行性研究,中環電子道路收費先導計劃仍處於審視階段,進度緩慢,政府仍未能夠提交一份具說服力、可行的計劃報告予大眾審視參考,證明香港的計劃確實可行,顯然需要加緊腳步,不能一拖再拖。面對眾多國家的成功例子,更應多參考借鑑,而非像數十年前般停滯不前。當然,政府同時應考慮其他方案,例如加強違例泊車的罰則,或在部分私家車流量搞的區域增設臨時收費泊車區,電子道路收費雖然有效,但定必不能作為單一的交通管理措施以解決中環塞車的問題,否則只會引起更多的反效果,例如擠塞問題蔓延至非劃定收費區域。所以只有全面的政策配套,才能真正解決擠塞和污染的主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