石屋家園

活化遺址嘆輕食

石屋家園現址,於十九世紀末為何家村的所在地,建有屋宇兩排,附近有一村落名叫茘枝園,住有三數戶人數。經活化後,石屋的建築特色得以保留,藉經營懷舊冰室、旅遊服務中心及文物探知中心等新元素以保育石屋,服務社區。

石屋家園
最後更新日期
8/3/2024
31/7/2020
景點分類
城中秘景
吃貨天堂
歷史文化
地區
九龍
建議逗留時間
3
小時
難度
/5

石屋家園現址見證著上世紀四、五十年代寮屋區的建築特色,其居住模式更反映二次大戰後香港基層居民的生活狀況。石屋的建築沿用傳統中式建築特色,內部以本建築結構為主,如屋樑及一樓層板俱用木製,外牆以石塊及磚塊砌成,屋頂則為金字型上蓋。配以中式筒瓦和板瓦,以及大門的木鎖及石插孔等,均為當時的建築特色。

1941年,日軍侵佔香港,拆卸九龍城及黃大仙一帶多條村落,包括莆崗村、沙地圍、馬頭涌、珓杯石、隔坑、沙埔村和部份大磡村,以其材料擴建啟德機場,於今日聯合道一帶興建平房安置受影響居民。

第二次世界大戰後,大量內地人因逃避國共內戰南來香港,於聯合道一帶,以鐵皮、木材等搭建寮屋而居,名為侯王廟村、茘枝園及何家園。1945-49年間,一列五間石屋,在今天石屋家園位置落成。

二十世紀五十年代,侯王廟村及附近地區漸改建為電影製片場,著名的長城片場、世光片場、友僑片場,以及國家片場,均開設於此。影星如陳寶珠、蕭芳芳和馮寶寶,都曾在這些片場拍攝電影。而特約演員如任燕、李鏡清、醒凡等,則住於附近的侯王廟村。基督教浸信會林子豐博士及教會人士,則在白鶴山(即現時基督教墳場現址)山邊建築平房,名為「迦南台」及「博愛村」。

自長城片場於五十年代遷出後,片場原址分租為多間工廠,如超錦五金廠、華發電鍍廠及於仁牙膏肥皂公司等。而石屋家園現址,則租予「藍恩記山墳墓碑工程」及「永盛裝修工程」經營,其中「藍恩記」招牌保留至今。

侯王廟新村於2001年清拆後,僅保留石屋一間,即石屋家園現址。為了保育歷史建築,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發展局在2008年推出「活化歷史建築伙伴計劃」,將此碩果僅存的石屋納入第二期的活化計劃。活化歷史建築諮詢委員會經過一輪嚴謹的遴選後,選出永光鄰舍關懷服務隊有限公司,將石屋活化為石屋家園。

(文字和圖片摘自石屋家園網站:http://www.stonehouses.org/zh/history)

No items found.

交通

港鐵: 樂富港鐵站B出口
巴士: 1, 10, 11D, 11K, 75X, 7B, 85, 85A, 85B, 113,891
小巴: 13, 39M, 66S

注意事項